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从即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消息震惊全球。21日纽约外汇市场日元等亚洲货币对美元和欧元汇率大幅走高,而美元对几乎所有货币汇价全线下跌。在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消息宣布后,马来西亚也旋即宣布将放弃自1998年9月份以来就开始实施的林吉特盯住美元的制度,开始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改评价
21日的人民币升值出其不意的启动,打消了此前人们对人民币汇率该不该改的种种争论。从近几日的反应看,主流的观点是,我国汇率改革时机的选择及时,是从本国根本利益出发,实现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我为主的原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25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来看,在短期确实有升值的必要性,但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压力都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存在诸多变数。
夏斌认为,这次汇改主要是体现了汇率改革的方向,给出一个浮动汇率的信号。中国汇率机制的改革是坚持市场化的方向,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中国汇率机制改革和水平调整必须结合中国国内经济状况、风险的承受能力、改革的进度以及国际贸易等国际因素影响,进行一种逐步的、稳健的渐进式改革。因此应该锁定中期目标研究近期政策,这次升值2%可以说是很微小的调整,央行的决定是合适的。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25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说,这次改革的主要宗旨是增强人民币的灵活性,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对抵御经济波动,加强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室周子衡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而不在于币值。这次改革和其他国家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其他国家有个时间表有个过程,但我们国家是直接宣布废除固定汇率制度。但实际上老的机制仍然在用,新的机制央行给出的说法比较笼统,可能还没有真正的制定出来,只是升值和浮动范围扩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分析,如果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是与我国经济成长基本面因素相联系的长期趋势,从体制和政策配套性角度看,则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弹性的市场化汇率体制,来认可和支持这一客观要求。从这一角度观察,7月21日出台的汇改新政具有长期和深远意义。反过来看,如果长期固守旧汇率体制和平价水平,同时又利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手段遏制住相对物价上涨,则实体经济成长可能会因为实际汇率升值要求不能得到政策面响应而受到损害。这好比一个发育时期青春少年的成长过程,可能被一件过分紧狭僵硬的衣服所妨碍。
“这次汇率改革,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意义是深远的。人民币汇率上调幅度为2%,幅度较小,并不会对资本进入、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应该属于一个可控范围”,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东中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孙飞说。
参考“一篮子”货币
21日央行发布的公告说,“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央行还称,“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表明,今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参照系就是所称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意义重大,其好处就是根据市场情况汇率回旋余地很大,增强了汇率弹性”,孙飞说。
尽管“一篮子货币”的提法市场上并不陌生,但央行将要参考的“一篮子货币”是哪几种货币的组合?当前仍旧是个秘密。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分析,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其币种的构成,但可以预见的是,“一篮子货币”是由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组成,如美元、日元、欧元等,由于国际贸易大多以美元进行结算,因此估计美元所占的权重仍然较大,人民币参照“一篮子货币”后,其形成机制将更加合理。
亚洲证券研究所所长杨一平认为,央行公告称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但同时也不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虽然并未公布一篮子货币的品种及其结构,但可以肯定地说,美元占篮子中占重要比重,其次是日元、欧元。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即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又称汇价。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此次调高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宏观经济有无影响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汇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具体分行业分析,比如进口行业由于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其进货成本,利润会增加。但总的看,升值2%,日浮动汇率千分之三,对宏观经济影响不会很大。
“简要的说,出口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如果人民币升值,对这两个引擎都有影响”,哈继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对出口的影响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对投资来说则未必。投资的过热导致经济的过热。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使得央行不得不发行票据减少外资流入的影响以降低通胀,但冲销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对这部分热钱,央行不可能100%进行冲销,必然导致资金面的宽松。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投资增长难以控制,一定幅度的升值会给投资降温,降低资金流入的欲望”。
“对出口肯定会有一定的短期影响,但要看这种影响是不是对长期的发展有好处”,哈继铭分析说,资源密集型行业受影响比较大,这些行业中国不具备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相对小一些,这个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国内的竞争,即使人民币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值,价格依然具有竞争力。长远来看,升值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出口结构,改善我们的贸易条件。哈继铭认为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汇率调整后,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也更便宜了。
周子衡认为汇率会影响到贸易和投资,但影响是有限的:人们会发现,出国留学或旅游将变得便宜;拥有欧美的奢侈品或名牌产品也将变得容易;中国的航空公司的利润会上升;境内的工资水平将更加接近国际水平;部分出口商品将转为内销,受此影响,国产商品被迫提高等级和技术含量;外资会出现短暂下降。周子衡说,全面预测或评估汇率升值所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是困难的,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汇率机制的改革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分析,短期影响确实重要,对企业等市场主体具有操作意义,但长期意义更重要。汇率新政的最重要长期意义,在于它从政策面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给以响应和支持,是我国经济成长进入实际汇率升值新时期的一个标志。新汇率政策有助于缓解贸易顺差飙升表现的内外经济不平衡压力。从长期看,汇率政策调整有助于利用市场价格手段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等不可贸易部门成长,逐步提升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从而更有效落实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孙飞认为升值是动态的,但升值不是无限的,会有一定的空间限度。它将与国民经济和购买力水平相匹配,最终达到平衡。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及中国金融的全面对外开放。
热钱何去何从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10亿美元。在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就有一部分被业内人士称为“热钱”的投机资金。
“热钱”为利而来。中国经济近年一枝独秀,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而美元自2002年步入跌势,钉住美元的人民币自然也跟随美元相应贬值。人民币存在升值空间。这是“热钱”狙击人民币的动因所在。以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外资为例,由于外资购房享受国民待遇,使得这部分资金一方面坐拥房地产自然升值的收益,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后反手抛出已经增值的房地产,以当时汇率兑换美元汇出境外。在一买一卖之间,完成了投机资本的巨大增值。
[1] [2] 下一页